碳酸盐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碳酸盐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泉州宋代宝箧印经塔重现旧时光流落民间构件寻回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22 16:17:18 阅读: 来源:碳酸盐厂家

闽南网11月13日讯两江沿线的文物古迹,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珠,仍承担着诉说泉州千年航海繁荣的使命。其中,位于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的文兴码头,尤为闪亮。最近,文兴人刚为码头最宝贵的宝箧印经塔,归位遗失的重要构件。

归位后的宝箧印经塔

“文革”时期,石塔在运动中被推倒,丢失许多重要构件。宋时泉州航海昌荣鼎盛,留下的这座航标石塔,因为残缺的塔身,渐渐隐没。遗留的塔座还被泼了沥青。

但这些年来,文兴人对石塔的精神寄托还在,每年还会定期朝拜。三十多年前,村民无意从海都捞起丢失的重要塔身构件“四面观音”,让村里人激动不已。三年前,又因拆迁大搬家,找到了第二块重要塔身构件“佛法僧宝”。

历史应有印记,码头应有石塔,文兴人应有宝箧印经塔。沿着泉州沿海大通道一路寻找泉州古港繁荣印记,也许,这座石塔会留给你一段记忆。

码头故事:从木帆船到蒸汽船

江口码头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。宋元时期,泉州港与亚洲、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有着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,江口码头作为泉州古城东南郊的水运转运枢纽,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。

文兴码头修建于南宋,当年港口人流如织,各地商旅涌入码头边的法石社区,定居者为数甚众。现在小小的文兴自然村,却聚集着陈、蔡、李、伍、黄等多个姓氏。

43岁的陈川听老一辈人讲述和家谱记载,清中期至清末,他们家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木质帆船队。家族船队从文兴码头出发,北至大连、宁波等主要港口,主要负责货物运送,类似于现在的物流公司。

“现在村里的蚵壳厝和我们的船队也有很大渊源。”陈川说,有次,陈氏船队驶往大连,卸货后,无其他货物可运,船体太轻,抵挡不了海上大风,水手们便将岸边的蚵壳捡拾到船上压舱,运回文兴,后便用其来盖房子。据“法石通”温太平介绍,目前社区内的蚵壳厝所用的蚵壳,可不仅仅来自大连,还有很多是从印度洋、地中海等沿岸运回来的。

木质帆船队逐渐没落后,为文兴境的伍氏蒸汽船所替代。从清末到民国初期,蒸汽船队鸣着汽笛开往上海,仍以货运为主。文兴人若是想到上海谋生,无需支付任何船费。到了上海,一时找不着活计,上海老乡会的乡亲包吃包住,直至其找到工作。“现在村里很多七十来岁的老人家,都坐过我们的蒸汽船去过上海呢”!文兴伍氏后人伍文辉笑着说。

石塔故事:成群白海豚朝拜石塔

文兴码头上,无论是原来的木质船队,还是后来的蒸汽铁皮船,每次出发时,总会朝拜宝箧印经塔,祈求船队平安归来。归港时,先是望见了六胜塔(石湖塔),便知道离家近了,再望见石塔,就意味着,到家了!

陈川在曾祖母身边长大,从小听说不少关于石塔的故事:每年农历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,是观音菩萨的诞辰,村里人朝拜石塔时,江中的中华白海豚也会成群围靠到岸边。

今年61岁的詹秀珍,记得13岁之前,石塔还没被推倒,石塔上刻有不同形态的观音像,被称为“四面观音”。最上面有个石葫芦,置于一个石座上,石座中间有个凹槽,凹槽里有一汪水。那时,她听大人们说,这汪水特凉,新生的婴儿长痱子了,到这舀上一瓢水喝了马上就好。

激动一夏:意外打捞出四面观音

最先被找回的构件是“四面观音”。

三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,陈川父亲和往常一样下水游泳,潜到水底摸鱼虾时,突然蹬到了一块大石头。陈父说,踩到的石块四四方方、有棱有角,打捞上来可作他用,便叫上其他村民,找来绞车和钢丝绳。他们把钢丝绳一端绑在石头上,另一端缚在绞车上,七八个壮汉将重达500斤的大石头捞出水面。

刚打捞出来的石块,包着淤泥,但眼尖的村民一眼就发现,这块大石块正是他们心心念念的“四面观音”。因海浪冲击和海水腐蚀,几个角破损严重,村民用红砖和水泥,将其补上。

村民寻来石塔损坏后仅存的错层石板,根据记忆中石塔的样子,把“四面观音”复原到塔上。

第二块构件“佛法僧宝”是三年前找到的。因法石社区庙宇众多,很多佛像构件和建筑雕花在“文革”被破坏时,被人偷偷藏到家中。那时,石头街大拆迁,一户居民家中的一块大石头,成为村民围观的焦点。上刻“佛法僧宝”等字样,虽因风化磨损,已有些模糊,但还是被熟悉石塔的村民再一次认出。收藏这块石头的村民,便自觉把石块移交到社区居委会。

执著一念:隆重择日将构件归位

法石社区因富集各种海丝遗迹,一直是市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。为更好地保护好社区内的文物古迹,2003年,丰泽区文广新局在北石文兴宫挂牌成立文物保护管理组。陈川是新一届管理组的副组长,成员共八人。

泉州获选东亚文化之都之后,陈川他们便觉得,应将寻找到的石塔构件归位。文物保护管理组成员们开始寻访村里老人,希望最大限度地还原记忆中的石塔。只是,熟悉石塔模样的老人们,因拆迁,搬离老宅,到了不同的安置房小区。大家只好走街串户,挨个去问,也请教参加过非遗工作的魏朝阳老人。

为了寻求心中那份完整,文保管理组请人根据走访得到的资料,定制了未找到的葫芦塔尖,清理掉沥青黑渍。今年10月27日、11月6日,在村民的见证下,归位工作基本完成。经过两代人几次归位,石塔基本恢复文兴人记忆中的样子。

文兴宫文物保护管理组的成员说,古渡口和石塔,不仅承载了石头街居民的回忆,更默默见证了泉州的航海交通史。这也是他们热心于做这件事的主要原因,他们希望这样的举动,可以让文兴码头承载记忆的宝箧越来越满。

宝箧印经塔是什么?

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《中国佛教简史》第九章《五代十国佛教》中写道:吴越王之忠懿王钱俶笃信佛教,依照佛教传说中阿育王的做法,铸造了八万四千个小铜塔,作为供奉经文之用,中间藏有《宝箧印陀罗尼经》,分发到各地,这种塔称为宝箧印经塔。(海都见习记者 刘淑清 海都记者 张帆 彭思思 黄谨 文/图)

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>>

潍坊力凡化工建材有限公司

竹排

重庆营业执照办理

江西省能安实业有限公司

垂直循环式停车位加工